12月11日-13日,以“民胞物與和合天下”為主題的“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本次研討會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光明日報社主辦。我校作為協辦單位,全程參與了大會的各項工作。

12月12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陜西賓館舉行。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劉延東同志發來書面賀信,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張旭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陜西省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主持開幕式。我校黨委書記李忠軍參加了11日晚的會見活動;副校長黨懷興出席了開幕式。
在大會主旨發言環節,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表示,數十年來學者們對關學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不斷拓展研究廣度和深度。回憶、研究關學開創者的貢獻,是一項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我校原副校長、《關學經典集成》總編陳俊民先生指出,只有對張載關學進行哲學詮釋,才能彰顯出它的“現代意義”,要先有“自知”,方才有“自信”,張載關學傳衍千年始終沒有斷裂,這正是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積極貢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先生表示,關學研究以繼承、弘揚、創新中華文化為宗旨,以文獻整理的系統性、學術研究的創新性為特點,對于完整呈現關學的歷史面貌、發展脈絡和鮮明特色,彰顯關學精神、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華東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長楊國榮先生表示,作為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張載既為世人留下了創造性的哲學系統,又展現了多方面的文化關切,在對傳統文化作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的今天,無疑應當倍加重視張載的思想;日本福岡國際大學名譽教授、著名漢學家海村惟一通過視頻闡發了張載的思想對日本陽明學創始人中江藤樹的深遠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鄭宗義通過視頻對張載的氣學思想做了評議,以期對張載思想研究的未來發展有所啟示。

在下午的分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張載思想及關學文獻的解讀與詮釋”“關學與宋明理學及其學派”“關學精神——‘民胞物與’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鄉約守則到社區建設——關學與社會治理”“芭蕉新葉——關學青年學者論壇”等主題進行了學術研討。我校劉學智、丁為祥、許寧、曹樹明等在分論壇環節做了專題發言,并擔任相關論壇的主持人。
其中“芭蕉新葉——關學青年學者論壇”以陜西師范大學和橫渠書院聯合舉辦的“青年學者有獎征文活動”的獲獎作者為主體,來自國內外的青年學者匯聚一堂,呈現了關學與傳統文化研究薪火相傳的蓬勃之象。在該分論壇開始前,我校關學研究院和橫渠書院還聯合舉行了“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青年學者有獎征文”活動的頒獎儀式。
會議期間,我校關學研究院教授劉學智、許寧、曹樹明等分別接受了相關媒體采訪,劉學智表示:“今天講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它和馬克思主義有一致性,但也有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其中包括張載及其關學,像為萬世開太平,在今天來講,實際上就包含著一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要素。”許寧指出在如今脫貧攻堅的大形勢下,在小康路上讓每個民族、每個人都不能掉隊,這正是張載“民吾同胞”思想的升華;曹樹明談到“太虛即氣”在宇宙觀上講述世界的形成,為“民吾同胞”等觀念提供了物理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2月13日,大會轉場到張載故里寶雞眉縣召開,舉行了橫渠書院開園儀式、關學研究成果發布會等活動。開園儀式由寶雞市市長惠進才主持。我校秦風詩社學生代表身著古裝,誦讀了《西銘》《東銘》。新聲入橫渠,為關學精神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關學成果發布會由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吉德主持。大會學術委員會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學人關學研究成果:以陳俊民先生為代表的第一代學者在80年代率先開啟了關學思想研究和關學文獻整理工作;其后以劉學智、林樂昌、丁為祥等為代表的學者賡續關學傳統,擴充研究隊伍;如今關學后勁正當其時,關學的研究將迎來新的發展局面。會上還向橫渠書院等機構捐贈了由陳俊民先生主編的《關學經典集成》、劉學智教授、西北大學方光華教授主編的《關學文庫》等多部關學重典。

圍繞張載誕辰1000周年,今年我校先后策劃開展了“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青年學者有獎征文”“關學與中國哲學”系列青年學術沙龍、《關中文化十八講》大型公開課、《關學源流與宋明理學》專題課程,“關中文化之旅”暑期實踐調研,大型原創歷史話劇“大儒張載”公演等活動,并在陜西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錄制了“千年傳承時代回響——張載與關學”系列電視講座,與孔學堂合作開展“張載的世界”夏季論辯大會等,從學術研究、課程教學、社會實踐、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多個向度,禮敬張載,禮敬先賢。
